课程类型:选修课
授课教师:
授课对象:八年级学生
一、课程目标:
(1) 以审美为核心
音乐的本质是审美,是在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,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,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。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。新课标音乐教材在这一原则上表现得非常充分,也便于教师去体现这种理念。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演唱歌曲《青春舞曲》,用健康快乐的旋律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,让学生们用朝气欢快的声音表达他们珍惜时光的决心。一首好的歌曲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,表达学生的心声,或是蕴涵着一个美好的寓意,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。
(2) 以兴趣为动力
孔子说:“知之者不如好知者,好知者不如乐知者。”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,早已被人们所认识。爱因斯坦也曾说过:“热爱是最好的老师。”因此,要把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。新教材特别注意了降低知识的难度,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。教材中还增加了许多手的活动,如: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《梨园撷英》中,让学生动手制作京剧脸谱,通过他们喜欢的绘画、小制作等途径,从一个侧面了解了我国的国粹──京剧艺术,并激发了他们对京剧的关注,从而产生学习兴趣。这样,学生每次都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,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,更让他们学会了“学海无涯‘乐’做舟”。音乐课堂变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,音乐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中。
(3) 以创造意识为目的
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,是国际竞争的要求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,而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特殊功能,这是因为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,有专家称其为三度创作:作曲、表演和听赏。在学生的表演和欣赏过程中,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;其次,音乐具有“不确定性”特点,即同一作品,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。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更大的优势,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。因此,有专家提出音乐不需要谋求统一答案。
我们相信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,每个人的听赏都有独特的理解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《管弦和鸣》音乐小编辑练习中,要求学生在欣赏交响音画《在中亚细亚草原》后,写出乐曲的解说词,就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意识的充分挖掘。
(5) 以相关文化渗透结合并进一步进行拓展
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。它涉及到音乐与社会生活,音乐与姊妹艺术,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各个方面。其特点是知识面广,信息量大,参与性强。如: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交响音画《图画展览会》,将穆索尔斯基的音乐与哈特曼的图画联系在一起,用图画来感受音乐的旋律美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《天山之春》可要求学生谈谈所了解的新疆,让学生利用他们所掌握的地理知识、人文知识及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维吾尔族的民族特点。
二、课程内容安排
藏族(12课时)
傣族(3)
复习课(2课时)
考试、展示课(2课时)
初中段:
维吾尔族(6课时)
蒙族(6课时)
傣族(3课时)
复习课(2课时)
展示课(2课时)
三、教学评价
1、学生互评:主要以小组为单位,针对平时参与讨论、实践的情况对每位学习者进行评价。“优”:出全勤,本小组活动主要组织者,能积极参与讨论者,能提出建设性意见者;“良”:较为主动参与学习讨论、能积极参与实践者;“合格”:基本能完成布置的课题任务及学习任务者;“不合格”:无团结合作意识,不参与学习讨论,出勤率低于60%者。
2、教师评价:根据每次学习的考勤、作业情况、表演情况及课程结束时的小论文成绩来评价。并与学生评价结合,最后以两部分的评价确定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成绩,同时也以“优”、“良”、“合格”、“不合格”形式表示。
3、成果展示(文艺汇报)
4、课程评价
形成性评价:学习的参与程度、学习成果(文艺演出)的情况。
总结性评价:在学习过程评价基础上综合判定,采用等级制。
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,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,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专业知识讲授(讲座课)和实践活动课。教学上采取集体授课、实践探索法、小组合作法。初步根据校教务处安排的时间,每周两节课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课件来实施校本课程,实现课程目标。